【“两保障双规范”专项行动】大丰法院:深耕企业破产重整助推优化营商环境
大丰法院深入践行“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坚持“多重整救治、少破产清算”,以“破”求“立”、“破”中求“进”,通过破产重整帮助7家企业重获新生,化解不良债务3.7亿元、盘活闲置土地161亩。“办理破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连续在全省法院营商环境考评中位列第一等次。
立足“三个聚焦”,多角度深挖破产重整线索。聚焦破产清算案件定向深挖。对已受理的破产清算案件,建立“红-黄”分级管理制度,以“红色”标注深陷困境、资产稀少、债务复杂的破产企业,实行“清算优先”;以“黄色”标注存有危机但有技术专利、稀缺资源等优质资产的破产企业,启动“预重整前置审查”。2022年来,从破产清算案件中挖掘出华曙药业、宏源房地产等线索并全部重整成功。聚焦立审执破配合协同深挖。建立困境企业预警制度,在诉前调解、立案保全、审判执行等流程中,发现的有短时间诉讼激增、“以债养债”等经营异常或财务不良情形的企业,立审执部门及时向破产承办部门通报预警信息,由破产团队进行甄别、审查,并提出重整可行性建议。2022年来,通过“立转破、诉转破、执转破”进入破产程序案件95件,破产重整成功3件。聚焦外部平台协作联动深挖。依托破产联席会议平台,优化与镇(街)园区及税务、人社等部门协作,建立异常企业信息共享机制,紧盯有产业技术困境企业,提前介入、研判分析重整可能性。依托政府招商引资平台,重点跟踪有资产续接需求、有特殊产业资质、有意向投资人企业,挖掘可重整企业线索。依托行业协会平台,对接金融、民营等企业商会,实时掌握困境企业的“一手资源”。2022年以来,通过各类协作平台挖掘重整线索57条。
优化“三个路径”,多层次提优案件办理质效。优化破产预重整路径。优化“预重整+重整”模式,通过提前启动债权申报、资产核查、意向投资人招募等程序,实现4家破产企业在预重整阶段即锁定投资方,普通债权清偿率提高至52.1%。优化预重整繁简分流机制,对债权债务关系清楚的破产企业,精简预重整计划表决流程,4件通过预重整破产案件,平均用时仅25天即完成重整程序。优化投资融资路径。建立“精准化”对接路径,在招商平台嵌入“破产及涉执资产”信息模块,推介破产处置所涉资产信息,先后引进重整资金1.48亿元,处置土地、厂房5处。探索“定制化”资产处置模式,灵活运用“假马竞标”规则,最大化实现资产价值。拓展“多元化”融资方式,积极引导 “股权出售、债转股”吸纳投资人,助推优质资源企业快速恢复生产。2024年,以股权转让方式引入资金5130万元帮助3家企业重整成功。优化府院联动路径。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协同职能部门建立“重难点沟通问题目录”和“具体协调事项清单”,扫清破产重整障碍。受理的五鼎新材料公司破产重整案,多次协调环保、应急、公安等部门,破除排污许可证办理、安全生产整改等后续问题,解决投资人“后顾之忧”,吸引3名投资人竞拍,最终引入1630万元投资款完成重整,一揽子解决90余名职工就业问题。
坚持“三个强化”,多维度夯实工作发展根基。强化审判团队“专业化”建设。坚持高起点,组建由两名资深庭长参与的“2+1+N”专业化破产重整办理团队,最大限度实现办案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高标准,通过专题培训、考察学习、专家授课等,提升团队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坚持高要求,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廉政教育、廉纪提醒力度,确保廉洁司法。强化管理团队“差异化”履职。深化 “全方位”监管,研究制定管理人履职“四项制度”,通过制度规制、跟踪管理、全员跟进等措施,倒逼管理人履职。深化 “全流程”报告,规定预重整及重整阶段的重大事项随时报告、重整计划执行按月报告,推动重整计划及时高效落地生效。深化 “全时态”激励,抬高重整成功案件的考核等次及报酬标准,激发破产管理人的内生动力。强化服务团队“长效化”跟踪。加强重整企业信息回流跟踪,会同地方产业园区设立破产企业资源信息库,助推将重整成功企业的技术专利、生产设备等要素纳入地方产业体系。加强重整企业信用修复跟踪,联合市场监管、金融机构等建立 “白名单”,对晶亚汇等重整成功企业及时解除失信惩戒措施,并协调解决贷款等难题。加强重整企业定期回访跟踪,建立“司法康复期”跟踪机制,在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6个月内定期回访,评估重整成效。近年来,实地回访、现场走访30余人次,帮助企业化解疑难问题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