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盐城长安网>> 平安盐城>>正文内容

走进大丰区看守所,感受监管警营生活——探访高墙内的灵魂“摆渡人”

 

 

摆渡人,顾名思义就是用船把人从此岸送到彼岸的人。但在大丰区看守所,与在押人员朝夕相处的监所民警们对此作了重新定义:他们要用一颗颗真诚的心,为迷失的灵魂送去新生的光明,为迷途的浪子照亮新生的航程。

然而在许多人眼中,看守所一直是个威严而神秘的地方。与世隔绝的高墙之内是何景象?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发现在这个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所队”里,有多少人生的唏嘘,就有多少温暖在抚慰,就有多少心灵被救赎。

 

再冰冷的心脏,也被他们焐热

安全稳定是公安监管工作永恒的主题。

因此在进看守所前,记者要先按规定存放随身携带的手机等通信设备。大丰区公安局监管大队大队长苗钟翔说,为了增大安全系数,即便是民警进监区也不准带手机。

“哐!”推开一道道沉重的铁门,在看守所监管民警的陪同下,走进监区。执勤武警荷枪实弹,监区高墙、电网上的滚刺格外刺眼。看似僻静的走廊,监管民警巡走其间,时刻保持警惕。

“绝大多数在押人员经过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曾经犯过的错误有了清醒认识。”顺着二级警长倪建飞手指的方向,映入眼帘的是监舍,里面宽敞明亮、整洁通风,没有想象中的脏乱、阴暗。每间监舍在押人员的被褥、牙刷、盆具等物品都摆放得十分整齐。

看守所虽然戒备森严,但基础设施很好,监区里设有图书阅览室,在押人员可以向阅览室借阅报纸杂志以及法律、技术类等书籍。另外,为及时了解掌握在押人员的心理状态,看守所还专门设有心理咨询室,并组织民警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使其更加专业且有针对性地对在押人员进行心理矫治。

“最近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如果有,跟我讲。”陈晓波,42岁,大丰区公安局监管大队指导员。坐在他对面的郑某,原本有个幸福家庭,几年前为了排解生活、工作压力,一次偶然机会下,沾染上了毒品。后来为满足吸毒嗜好,其走上了以贩养吸的犯罪道路。直至落网,被判刑五年多。

刚入所时,郑某对看守所非常抵触,不愿与任何人交流,甚至一度绝食。了解情况后,监所民警决定找出郑某的症结,对症下药。经仔细查看郑某的家庭情况和犯罪原因,民警最终将突破口放在郑某妻子身上。同时特地挑选一些励志书籍给他阅读,引用典故与其谈心,安排亲属探视,郑某的情绪这才逐步恢复平稳并诚恳悔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采访当天记者得知,陈晓波又和郑某“促膝长谈”了很长时间,当郑某听说女儿出生的消息后,不禁语塞,仰面长叹,眼角泛起泪花,“感谢陈警官的关心教导。我一定积极改造,重新做人。”放下思想包袱的郑某,再次点燃对生活的希望。

 

再艰难的工作,也没一句怨言

相较于普通职业,在看守所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

监所民警不仅要远离亲人与朋友,而且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高墙里默默坚守,在枯燥的工作中将自己的爱心传递给每一个在押人员,通过不断教导、感化,唤醒在押人员的良知与人性。

如果非要问监所民警最受不了什么?就是熬夜。

大丰区看守所的工作模式是24小时“两班倒”,上午8点半到中午12点半换班,晚上6点到次日凌晨2点换班。有时遇到同事请假,刚睡一会儿,就得醒来去上岗,没几天换一次。这还只是小班,大班通宵不睡更难熬。即便如此辛苦,也没一句怨言。

“别看平时看守所风平浪静,个别有暴力倾向的罪犯,白天积攒了矛盾,有时就会夜里发作。此外,在押人员中还有不少‘三高’患者,需要随时照顾。”说话的人叫程武庆,59岁,二级警长,他每天要一刻不停地盯着监控屏幕上那几十个画面,进行巡视监控。

一天,程武庆和徒弟缪清执勤时,发现在押人员刘某不停呕吐。经医生诊断,原来是刘某突发脑出血,程武庆了解情况后,迅速将其送往医院救治。由于措施及时,人被救了回来。“在押人员发生打架斗殴、自杀逃脱、生病等紧急情况时,如果处理不当,那就是渎职,要承担相应责任。”程武庆说,“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岗一分钟,尽职60秒’。”

监所民警的岗位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疏忽。从在押人员日常起居看护到24小时行动跟踪监管,从在押人员的一日三餐照看到生病送医,从调查帮扶到对在押人员的关心关爱,民警们的工作琐碎又繁重。

而每一项工作除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还要融入民警充分的感情与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在押人员封闭的内心,从而实现有效的转化引导与帮助,使他们认真认罪悔罪,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回归家庭与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协助破案的第二战场,监所民警们通过不定期组织讲解法律知识,不断鼓励在押人员提供线索,协助警方破案。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大丰区公安局监管大队协助其他警种部门破案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

 

再出色的成绩,也很愧对家人

连续24年无事故,苏北首家获评“全国一级看守所”,先后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监管信息技术应用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公安基层所队”……谈及大丰区看守所获得的荣誉,所里的老民警如数家珍。

多年来,该所以打造“安全文明、和谐监所”为目标,始终坚持科学管理人性化、民警队伍知识化、工作目标一流化,积极加强队伍管理,提高民警素质;注重管理细节,不断探索管理工作新路子,实现了日常工作规范化,管教工作人性化,监督工作透明化,使得监管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然而当谈起家人时,民警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心怀愧疚。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聊起母亲,53岁的倪建飞眼眶泛红。今年年初疫情期间,家中74岁的老母亲突然骨折住院,本应该守在母亲床边尽孝的倪建飞,因监所封闭特殊工作任务,他义无反顾选择坚守岗位,把母亲交给家人照顾。

那段特殊时期,监所民警每天除承担正常谈心谈话和管理教育的日常职责外,还需分上、下午两次测量在押人员体温、进行监区消毒等防护职责。另外为消除在押人员的焦虑不安情绪,民警和医生还要不断向在押人员宣传防疫知识,演示各种防疫措施,使得所有在押人员的恐慌情绪得到缓解,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保障。

由于工作任务骤然倍增,每天倪建飞和同事往往要忙到深夜,当他一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和家人微信视频,询问母亲病情。“你就不能请假回家吗?家里一大堆事。”面对妻子的埋怨,倪建飞的眼睛湿润了,可他只能在手机视频这头不住地安慰解释,“所里一个萝卜一个坑,关键时刻,我不能当逃兵啊。”

“其实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正是因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严格坚守的工作作风才换来了看守所的安全稳定。也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才让那些浪子在踏出看守所大门后,重获新生。”苗钟翔坦言,看守所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民警们日复一日、披星戴月的坚守,为的是警徽下坚守的那抹藏蓝,以及当年穿上警服时的那句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