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法院青少年维权工作侧记
暖心护航助成长
让每一名少年儿童都能茁壮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近年来,建湖县人民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精准帮扶困境儿童,护航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该院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荣誉称号,4名干警先后被评为“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个人”。
案后回访护航复学助成长
“豪豪这次考了全班第十名。自从他的父母离婚后,很少过问他的学习情况。感谢陈法官,让豪豪又有学上了。”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连声向建湖法院陈松法官致谢。
奶奶口中的豪豪是她刚上初中的孙子。去年10月,豪豪的父母因感情破裂,向建湖法院递交诉状请求判决准予离婚。调解过程中,陈松发现奶奶常常领着豪豪到法庭参与调解,便开始关注豪豪的生活学习状况,沟通中得知豪豪父母因感情危机很少关心其生活与学习。
数次调解无效后,建湖法院依法判决豪豪父母离婚。因放心不下孩子,陈松对本案进行回访。回访中发现豪豪父母离婚后各自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因年迈无力教育引导12岁的孙子豪豪,致豪豪辍学在家。
回到单位,陈松第一时间对手中案件的类似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主动联系县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合力督促解决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复学问题。不久之后,豪豪和另一名情况类似的孩子再次背上书包,步入了学堂。
多年来,建湖法院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始终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秉承涉未成年人案件必回访理念,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与县关工委、妇联、教育部门合作,定期邀请他们共同参与涉未成年人案件回访,共同商讨辍学少年儿童成长新策略,合力营造社会、学校、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良好风尚,让未成年人充分享有受教育权。
法条是冰冷的,但司法者却是有温度的。对离婚夫妻未成年子女生活状况的跟踪与关注,在维护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做到“案结事了”。
双向发力物质精神同帮扶
去年8月,建湖法院调解室内,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僵持不下。双方因经济压力过大均不愿抚养患有疾病的女儿。承办法官对夫妻双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历经三个小时,终于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双方同意先给女儿治病,离婚后轮流照顾孩子,孩子抚养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单纯的一纸判决,对法官来说固然轻松,但并不能带来好的效果,对于离婚纠纷,承办法官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少离婚给未成年子女带来的心理伤害。”该院民一庭庭长熊进说道。
作为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单位,建湖法院探索出了一系列未成年人心理保护措施。与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合作,签署了“家事案件”心理疏导合作协议,共建家事案件心理疏导合作机制;与县妇联合作,在该院所在社区和人民法庭所在镇分别设立“未成年子女探视室”和“亲情驿站”,有效缓解了未成年子女探视难问题。
此外,该院4名干警爱心结对地方学校6名贫困中小学生,开展牵手圆梦活动。干警们给孩子们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还共同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将这种关爱“正能量”传递下去,切实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
送法进校法治思维共培塑
近年来,建湖法院不断建立健全青少年普法机制,利用“六一”儿童节、“宪法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法院开放日”“送法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以前,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法官坐在审判席上敲法槌、审案件。今天走进法院,套上法袍、摸到法槌,真切感受到了法院的威严。法官叔叔还鼓励我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法官。”去年12月4日,来自建湖县育红小学城中校区的50余名学生走进建湖法院,实地参观少年审判法庭、家事诉讼中心、刑事审判法庭等场所,听取法院文化讲解,与法官互动交流,零距离感受法律的权威和庄严。
“现在开庭!”伴随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涉寻衅滋事案在建湖县未成年人教育指导中心“开庭”。这是由小学生们扮演法官、公诉人、被告人、辩护人的模拟法庭,旁听席也座无虚席,“模拟法庭”像模像样。孩子们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法庭调查、辩论、判决等程序,直观感受法律带来的强大震慑力与保护力。
模拟庭审后,受邀担任法治副校长的法官向师生们讲解了法徽、法袍、法槌等的寓意,法院审判法庭的组成及职能作用等知识,教育广大青少年要尊法守法学法用法,远离违法犯罪。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少年儿童法律保护意识,该院8名法官受邀担任县内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普法宣传和安全自护知识宣讲,以案释法引导学生加强校园欺凌防范意识和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共同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少年儿童代表着未来,建湖法院将不断健全法律关爱服务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升法治意识,为他们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湖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许雪峰对青少年维权工作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