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盐城长安网>> 综合要闻>>正文内容

市中级法院提升建设工程案件审理质量纪实

身临其境,断案方能“精准稳”
——市中级法院提升建设工程案件审理质量纪实
 
  头戴安全帽、手捧记录本,近日,市中院民四庭10余名法官及法官助理深入到江苏凯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参观工地现场,听取关于工程建设中材料种类、功能、施工节点流程等专业知识的讲解,并不时就施工质量问题向工程师请教。
  为何这么多干警来到工地,他们来工地干什么,又在追求怎样的效果?原来,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也不是为某个案件而来。咬定打造高质量司法目标,他们在践行“身临其境”工作法,现场体验、现场观摩、现场交流,着力为破解建设工程领域的难案打基础、做铺垫。
  那么,这“身临其境”工作法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一条鲜明的逻辑
  “难”,往往是业内人士对建设工程类案件的第一印象。
  这在二审案件发改率这一关键指标上有直观的反应。2018年,全市10家基层法院审结建设工程案件1112件,上诉274件,发改82件,发改率远高于同期民事案件平均水平。
  通过对近年来全市法院此类案件的大数据分析,市中院系统梳理了影响建设工程案件审判质效的主要制约因素,概括为“三多一长”,即诉讼主体多、案件争议焦点多、涉案专业知识多、司法鉴定周期长。
  而具体到“人”这一核心要素,承办法官的能力素质往往呈现出法律业务知识多、建筑专业知识少,坐堂问案多、一线调查少,内部交流多、外部通联少等“三多三少”矛盾,甚至在办理某些特定案件时,法官与承包商、实际施工人、发包商等主体就某些建筑专业术语存在认知上的差异。
  市中院民四庭庭长王迎付曾全程参与该院综合楼基建项目建设,从“门外汉”到熟悉、了解建设工程领域的蝶变历程,他的体会是,自己所在的条线好比医院的“建设工程科”,法官“诊断”时,法律只是1/n的必备知识储备。如果对此类病变正常状态下没有系统概念,对生病状态下又缺乏深度认识,很难做到“药到病除”。
  堵点就是靶点!面对“审判管理如何抓”“案件质效如何提”“专业队伍如何带”等多重考题,在市中院党组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建设工程案件审理条线于今年年初推出了“身临其境”工作法,并列为全市法院的条线工作重点之一。
  这就是针对建设工程案件实务中的个性化或普遍性问题,组织法官去相关联的一线,如建筑工地、质检站、造价处、司法鉴定所等场所,通过和专业人士面对面沟通交流,以期达到专业知识掌握广度、深度和精度的统一,让案件当事人真切感受到挂上了“专家号”。
  一套系统的组合
  身临其境,“境”的目标已经明晰,而“临”的路径又在哪里?市中院“三箭齐发”、精准聚焦,努力做到靶靶中的。
  围绕“谁来学”,从全局视角出发,将全市法院建筑条线法官及法官助理纳入学习范围,在鼓励各家与相关单位开展定向联络的同时,聚焦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全市法院条线,或全体,或者细分南片区、北片区开展集中学习,既能充分汲取外部营养,又为两级法院法官交流铺路搭桥。仅今年以来,市中院就组织集中学习和研讨7次。
  围绕“学什么”,要求全市两级法院建设工程案件审理条线每周召开庭法官会议,集中讨论疑难复杂案件,从而发现短板弱项;依托“司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专题调研,干警深入一线、沉至基层,主动发现自身能力水平与司法实践需求的差距;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谁发改、谁讲评”活动,要求对每一起发改判案件,由中院二审法官组织一审法官开展集中讲评,通过抓住案件中的“关键少数”,精准发现学习重点。
  围绕“怎么学”,紧抓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改革契机,在全市法院选聘24名专业咨询员,与住建、质监、律师协会等部门构建常态长效的联动化解平台,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组织法官开展学习和研讨。
  但这并非“终点”,检测工作法运用成效的“后半篇文章”才是关键。全市法院扎实开展庭审观摩、“万起案件大评查”等系列配套动作,倒逼法官学得深、悟得透、用得准。
  “身临其境方有感,耳闻目睹方知情。一个个曾经在脑海中盘桓的抽象的建筑术语顿时变得鲜活起来,办起案来也得心应手多了。”东台法院青年员额法官吴海燕感慨道。
  一番绣花的功夫
  日前,滨海法院在审理刘某诉张某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时,承办法官见招拆招、抽丝剥茧,迅速让刘某搞虚假诉讼的伎俩现了原形。很快,该院依法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判决驳回刘某的诉讼请求,并对其作出罚款2万元的决定。
  有了“金刚钻”,自然就能揽起“瓷器活”。为发挥“身临其境”工作法的最大效用,全市法院打出了一套特色“组合拳”,与工作法协调推进、相互策应。
  定好路线指引。遵循建设工程案件的一般规律,提炼出涵盖合同订立、合同效力、工程款结算等五大项37小项的“裁判导航图”,细化审理要素,明晰操作规程,避免低级错误。
  编好条线简报。坚持每季度编发一期《民四庭工作简报》,对典型案例、二审裁判观点以及发改判案件注意要点集中专门阐述,为条线法官提供专业指引。
  抓好繁简分流。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改革,明确建设工程领域“繁案”与“简案”的划分标准,对复杂疑难新类型案件坚持由院庭长“挂帅出征”,最大限度办出精品、办出效果、办出导向。其中相对简单的案件,则由青年法官办理,力求在循序渐进中历练人才。
  数据是对成效最凝练的表达。以市中院为例,今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建设工程类案件187件,结收案比、结案率等指标较去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期,基层法院办理此类案件1067件,发改率21.93%,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
  创新“红利”还体现在服务大局的成效上。为保障宝武精品钢、金光纸业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在滨海港工业园区顺利落地,市中院派驻司法工作组、滨海法院成立滨海港工业园区人民法庭,两级法院联手,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精细服务,着力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前不久,在全省法院建设工程、房地产案件审判业务培训班上,该院受邀作了“身临其境”工作法的经验介绍,引发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