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热议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
翔实精准接地气,这是代表们认真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谈得最多的感触,牢记使命谈履职,这是代表们在审议现场畅所欲言时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
连日来,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来自全省政法战线的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平安法治、法治江苏如何护航“强富美高”新江苏更加蹄疾步稳地前行,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面向基层
选准社会治理着力点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夯实长治久安根基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政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这就要求政法干警更多扑下身子、走进社区,接地气,听民声,办实事。
“人民法院要及时策应省委省政府有关化解重大风险和社会矛盾的重要部署,主动作为,依法履职,全面对接。”省人大代表、泰州中级法院院长徐军说,今年将依托政法委社会治理网格化工程,在两级法院开展“巡回审判网格化”专项行动,以起到进一步联系群众、化解纠纷、宣传法治、固本强基的作用。
“我们将聘任600名社会治理网格员,利用他们熟悉基层的优势,发挥法院工作“五大员”,即司法需求信息员、诉前纠纷协调员、法院诉讼调解员、法院执行联络员和涉诉信访化解员的作用。”对巡回审判网格化的部署,徐军已然早有谋划,他继续用两个“不少于”做了量化考核方面的“加压”:“每位法官结合办案到乡镇、行政村、街道办或社区就地开展巡回法治宣讲,不少于一次。每个法院深入基层开展非法集资防范、家事法律宣讲、物业纠纷协调、道德法治弘扬等专题讲座不少于100次”。
在农村如何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如何花“小本钱”搞好农村群防群治,来自宿迁市公安局的四级高级警长杨中云代表认为,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花架子。
多年扎根基层,杨中云深知苏北警力严重不足,警务工作繁杂、案多警力少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农村根本做不到“一村一警”,光凭社区民警的一双脚板,很难“踏遍”辖区的每个角落。
为此他建议可以在中心村设立1个中心警务室,配备1名社区民警,其功能辐射周围2到3个村,每个村配备2到3名专职辅警,承担源头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织群防群治、重点人员动态管控等,配合中心警务室民警做好各项辅助性工作。
此外,杨中云代表还建议,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工作,譬如以自然村庄为单位,把村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你为我巡逻一夜,我保你一月平安”自防自治活动,每天晚上安排一户青壮年或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等在村子里巡逻、打更,轮流值守,共筑农村平安“篱笆”。
坚持创新
找准服务发展切入点
“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立意深远、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实画卷徐徐铺开。”省人大代表、宿迁市检察院检察长朱良平说,检察机关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唯有准确把握新要求,才能体现检察新担当、彰显检察新作为、贡献检察新力量。
朱良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力营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为企业家营造健康成长环境,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朱良平表示,“我们会把服务企业发展的举措认认真真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做一些摸得着、用得上的实事。”
他介绍,宿迁市检察机关在打击各类经济犯罪的同时,在办案过程中坚持审慎原则,充分体现检察“温度”,不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建成“非公经济保健中心”,通过“产权保护、防案诊疗、百企链接”的“保健”方式,扩大检察服务辐射面;在电商产业园内设立检察官办公室,开展“电商名城”护航专项行动,“零距离”为电商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发展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产品和检察服务。
“报告中提到,要‘深化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打击金融诈骗和网络诈骗活动力度’,从公安机关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更好地服务支撑高质量平安江苏建设。”省人大代表、泰兴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管涛说。
“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大数据能够让失信执行人成为“透明”人,也可以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黑客“显形”,数据优势被称为继群众工作优势之后的又一战略优势。管涛建议,尽快打破部门界限、网络壁垒,积极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和政法大数据建设,扎实推动警务大数据与网格数据、政法数据的融合共享、业务协同,更好地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为创新社会治理作支撑。
立足职责
瞄准和谐稳定落脚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群众安全感达97.6%。对此,省人大代表、徐州市检察院检察长韩筱筠表示,“法治是最优的治理模式,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
谈及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韩筱筠表示,全市检察机关将更加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法治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韩筱筠说,要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坚持深化社会矛盾化解,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参与法治与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中央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电信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的惩治力度,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法律援助制度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政府工作报告在2019年主要任务中也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来自律师界的省人大代表、江苏苍梧律师事务所主任曹立志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江苏的法律援助工作成绩斐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如何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实现新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提高法律援助政府拨款支出预算,增加地方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考核制度,适当增加高质量案件法律援助补贴金额。这样既能规范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态度,又能提高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激情,从而有效促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效果。他同时建议,在司法行政系统内,加强法律援助机构与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治宣传、信息技术、社区矫正等部门的配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法援宣传活动。